Martech Hub 07 | 出海企业如何构建全栈可观测平台,以数据驱动提升全球业务韧性?


从欧美市场的电商零售,到中东的游戏运营,再到拉美的SaaS服务……当中国出海企业的业务版图从单一市场延伸至全球多地时,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不仅仅是规模化的市场增量,还有运维领域层层叠加的可观测性挑战。


“欧洲用户频频反馈APP加载卡顿,其根源却在跨云节点的复杂交互中难以定位;斋月大促时突发的支付故障,经紧急排查,发现是本地服务与第三方云资源的链路瓶颈所致......"这些深藏在跨地域、跨云复杂架构下的问题,正让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认识到:一个坚实、可靠的数字化底座,已然成为保障其全球业务顺畅运行的“生命线”


但要构建这样一套能穿透复杂场景的全栈可观测平台,并非易事。如何让遍布全球的业务链路、多云架构和异构系统实现统一管理?如何让数据真正指导决策、驱动优化?本期MarTech Hub,我们将以易点天下打造的全栈可观测平台建设实践为例,拆解出海企业如何打造贴合自身业务的可观测体系,借助平台化能力打通跨地域、跨云厂商、跨技术栈的运维链路,为全球业务构筑长期韧性增长力。



作为一家深耕出海营销领域的的营销科技公司,易点天下对系统感知力的理解,源于十余年全球化业务的实战磨砺。面对复杂的出海业务环境,易点天下高级技术总监 Terry Yang 表示:“对出海企业而言,构建全栈可观测平台,绝非监控工具的堆砌。它必须是一套对基础设施与业务复杂性具备全局驾驭力的感知系统,其核心在于打通全链路数据,将全局态势转化为驱动业务持续增长的行动力。”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迭代,易点天下已构建出一套基于开放标准、融合多技术栈的统一可观测性平台,可实现Metrics(指标)、Logging(日志)、Tracing(链路)三大观测支柱的全覆盖。众所周知,传统监控体系往往局限于局部视角,难以捕捉系统整体表现与跨环节影响,例如:运维团队可能关注服务器资源使用率,却未能感知前端用户体验的实际变化;或仅聚焦内部系统运行状态,却忽视了外部依赖服务引发的连锁问题。而全栈可观测平台则从架构层面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了从用户端、应用层、数据层到基础设施的端到端数据关联,并将外部服务纳入统一观测体系,构建起了真正覆盖业务全链路的可观测能力。


这种融合式可观测体系让数据关联更清晰、问题定位更迅速,让技术团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洞察系统健康度与业务表现,为全球化业务的稳定运营与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易点天下逐步沉淀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可观测平台建设方法论从监控指标体系的抽象,到跨云环境下的数据治理与联动告警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针对出海业务场景的深度思考。以下这些实用的Buff加成和平台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巧思,一起来解锁吧~


Highlight 01


选择技术方案:

平衡开源灵活性与商业稳定性,适配全球化场景


对出海企业而言,可观测平台的技术方案选择,从来不是“开源”与“商业”的二选一。全球化业务既需要商业方案的稳定性与合规保障,也需要开源工具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易点天下的核心思路是:按业务特性分层选型,让开源与商业方案协同发力。既不盲目追求成本最低,也不单纯堆砌功能最全,而是让技术方案精准匹配不同区域、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


在实践中,开源方案成本低、可定制性强,但需额外开发跨地域数据同步、数据压缩与降采样算法、多语言链路追踪等功能,同时针对中东、拉美等弱网地区,还需重点优化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延迟控制。相比之下,商业方案具备开箱即用、专业团队支持等优势。例如:易点天下与深度合作伙伴观测云的联合实践,不仅快速实现了跨云厂商、跨地域的数据整合,还原生支持合规审计、智能告警等功能。目前,双方已共建专属监控区域,提供场景化的定制能力。


hub2


无论采用何种方案,易点天下建议出海企业在评估时关注三项核心能力:


01


构建统一数据底盘的能力,能够纳管多云、多服务及异构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全局感知能力基础;

02


实现深度关联分析的能力,能够融合指标、日志与链路追踪数据结合AI进行联动研判,准确定位问题根源;

03


具备智能化的告警与自动化运维能力,实现告警的精准路由与自动化故障自愈,提升运维水平;


Highlight 02


统一平台化框架:

让运维从专业门槛变为标准服务,降低落地难度


接入复杂、门槛高,是企业构建可观测体系的另一大挑战。传统模式下,业务团队需学习不同监控工具的配置逻辑,运维团队需为每个新服务定制监控规则,往往导致落地效率低、协作成本高、团队抵触情绪强。易点天下的破局思路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构建统一接入框架与标准化 API 接口,彻底简化监控接入流程。


借助平台的可视化配置向导,业务团队无需了解底层技术,只需选择业务类型(如微服务、数据库、云服务器),勾选监控指标(如响应时间、错误率、资源使用率),并设定告警阈值(如支付接口响应超时 >3 秒触发告警),10 分钟内即可完成新服务监控接入,全程像“填表单”一样简单。


运维团队则可通过统一管理后台,实现监控规则的批量下发与版本控制。这种低代码、标准化的架构,让可观测性能力从少数专家掌握转化为全团队可复用的标准服务,大幅降低了技术落地门槛与学习成本。


全球化业务的复杂性持续升级,出海企业的“业务韧性”早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数字化底座必须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可见、可控、可预测。只有真正看清全链路状态、掌控突发故障、预判潜在风险,企业才能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转。


未来,随着AI技术与可观测体系的深度融合,这一能力将被进一步放大。AI将不再只是辅助分析,而会成为可观测平台的智能中枢,能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信号进行风险预判,在问题发生前主动发出预警;能通过自学习机制实现自动修复与资源调度,显著提升系统自愈与运维自动化水平。


对于出海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从被动监控走向智能防御,从问题发现迈向增长保障。那些率先搭建起契合自身业务特性的全栈可观测体系的企业,将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更高的响应速度、更低的试错成本与更强的长期韧性在不断演进的海外市场中稳健增长、先行一步。



☁️关于观测云:

观测云作为一款现代化监控观测产品,全面覆盖从 App、Web 到基础设施及云平台的完整监控方案,支持500+流行云服务和技术栈的集成,是能够提供全球化监控(metrics、logs、trace、events)的强大数据接入与分析平台。其以更为合理的计费方式协助全球工程师与开发者更好地了解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优化用户体验并提升系统可靠性。观测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统一,智能,安全,高效的监控体验。

更多文章

立即与我们建立联系吧

路径

订阅我们的Newsletter,您可以获得更多企业资讯与实时动态哦

路径